夏斌:中国楼市不整,经济没法太平
3月29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长安讲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院参事、南开大学国家经济研究院院长夏斌担任主讲,并作了《如何认识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主题演讲。
他在演讲时直言,中国经济到现在已经被房地产市场绑架了,房地产市场不整,中国早晚出大事。
夏斌认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近十几年来房地产政策碎片化导致的教训,如果原有理念不扭过来中国经济没法太平。
来源 | 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长安讲坛
夏斌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国务院参事
以下为演讲摘编:
经济转型时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
发货币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新产出,没有效益就是多。
现在为什么要重视金融风险?简单地来看,我想说第一个观点是,在经济下行,经济转型时间,是金融风险最容易发生的高发期。
我把1982年到1999年的GDP增长曲线和把美国危机以后2007年到2009年的增长曲线放在一块,大家看都差不多,都基本跌掉了一半增长速度。经济往下走的曲线是最容易发生不良贷款,发生金融风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现在,1948年开始发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张钞票,发少得可怜得要命,就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60几年了,我说从1949年到2008年这60年间M2累计增长47.5万亿,2009到2012年那4年,宽松政策,WJB总理最后四年干了50万亿,也就是说从建国到2012年一共是97.5万亿,一半是这四年干的,2013到2017年这5年又干了70万亿,也就120万亿,加47万亿就是167万亿,这就是2017年底我们整个市场上的货币,这么多。也就是说,167万亿中间120多万亿是这近9年投放的,这么多货币。
当然,货币多一定是坏事儿吗?我们很多搞经济理论的,甚至我们的行长都在说中国是个高储蓄率国家,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间接融资为主,中国文化这个那个,中国的M2口径和国外口径不一样,中国货币多有它的客观原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但咱们不就货币讲货币,咱们发货币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新的产出,咱们从这个角度分析,你有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是多。
全社会的杠杆率,我用的是报纸上的数字,2016年杠杆率257%,2017年增长势头有所减缓,但是还是很高,非金融企业负债总规模,2010年到2015年平均增长16.6%,比同期名义GDP增长快6%。借钱很多,这家收入产出相对于借钱的速度慢了,他怎么还钱啊?这就是简单的道理。
债务产出比来看,借了那么多钱能不能还?就看增量资本产出比,每增一元GDP所需的投资,从2010年的4.2元增加到2016年的6.7元,因此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持续的过多的货币投放,表现为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下降、必然是企业亏损或者破产以及带来的失业压力加大,所以就这个逻辑讲,必然爆发风险,不爆发风险才怪,不爆发风险才不叫市场经济呢。
这么多货币投放,借了这么多钱你能还再多的钱也不怕,你不能还速度一下来,速度一下来销售收入就下来,销售收入下来意味着利润下来,利润下来意味着你原来签的合同订的契约,要还的钱利息都还不了,有的本金又还不了,再加上中国的特色,国有企业占有这么多垄断地位,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得不到融资,马上就暴露问题。这是我想讲的,为什么在经济速度下行的时候是高风险易发期。
最关注的是房地产泡沫风险
要尽快建立一个确立长效机制的房地产统筹研究小组。
最近微信上讲,有专家李扬说,中国的家底能够禁得起1.5次的危机,但这是标题,也可能是标题党。这个危机是按照资产有多少多少算的吗?我前面讲了,是传递性快,是突发性的事情,来了来都来不及,到那个时候东西谁都不要了,换现金为王,都要换现金了,这是按照我的财富资产多少,负债多少,个人财富多少,房产多少,房产都是过眼财产,都算在一块有多少,不能这么算。
我认为系统性风险爆发是个别的分散的局部的风险,在一定条件的催化下,在某个时点经过一系列环境风险传递和连锁反应才会呈现全球性的系统性特征,但是在风险没有爆发前,不会马上形成对全社会资产负债表的“缩表”效应,风险一出来,马上资产负债表就会缩水。
我们整顿不过来就是没有经过一次缩水,说心里话,是慢慢的还是让它缩水。有些重组了,有些破产了,有些市场出清了,那不就是退出市场了嘛。那它的负债方式,银行贷款,那么银行不良资产就增加了嘛,资本金就减少了嘛。这就是资产负债表连续缩水的过程。
我认为不会马上形成资产负债表缩表效应。不会对宏观经济总量如GDP、总需求、总投资、破产、实业等宏观指标,形成直线下降的重大冲击。不像1929年、1933年美国大危机,一下子失业率提高到多少多少,GDP降到多少多少,一下子都是两位数的下降,中国没有爆发前是看不出来的。
那么风险在哪里?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和各国危机的教训风险隐患,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从宏观数据变化中寻找蛛丝马迹,第二,可以从影响货币支付链中断时候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局部数据的分析中寻找线索,顺藤摸瓜,从而把握大局。从分析中能感觉,它不是现实的,马上暴露的风险。
我最关注的是房地产泡沫风险。
涉及房产的贷款和人,中国到底有多少?从授信的品种分析,涉及房子贷款的有,房地产开发贷款,房产企业的贷款,还有按揭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按揭贷款2016年底有26.7万亿,占全部银行贷款25%,2016年房价涨得快一点,2016年新增的量5.7万亿,占全部新增约45%。政策研究界经常说的银行做过压力测试,能经受得住40%的房价下降,我认为瞎扯,那又学的外国的压力测试分析模式。
整个中国银行,整个系统的贷款,全国各大银行,大中小银行,全部银行的贷款,绝大多数不是信用放款,都要担保抵押质押的,信用放款只占到20%、30%。
用房产,用厂房,用土地做抵押贷款,占到整个贷款的30%到40%,用担保互保形式做的贷款占30%到40%,质押贷款占约30%,如果说通过同业市场,通过大资管业务的理财市场等等环节进行的房地产投资,那就多了。
现在银行能够担保,能够抵押质押的是机器设备吗?银行根本不要。最不担心的在大家的预期之下,就是土地值钱,房子值钱。所以真正和房价、地价相关的贷款占多少?我估计就70%左右,甚至更高一点。所以这样的背景之下,都属于资产,房价属于资产,如果资产价格一跌,跌掉10%,20%意味着什么?多少银行贷款就还不了,贬值了都,涉房的贷款和融资究竟有多少,从这一角度讲有没有泡沫?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近十几年来,我个人认为是房地产政策碎片化导致的教训。我相信党中央是坚定不移地扭过来,不扭过来中国经济没法太平。实际上中国经济到现在已经被房地产市场绑架了,我2009、2010年说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整,中国早晚出大事。
长效机制到底首付怎么办,到底税收怎么上,到底利息增值怎么定,还有像北上广深,特别是北京,教育资源好,你再房价涨没有用,北京的实验二小,全国最有名的重点学校,清华附、北大附、人大附也值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成本,要就近入学,入学就要有户口,有户口就要房子。
面对这样的状况,靠房价政策能调吗?那就不是房价政策,那是教育政策,教育公共资源怎么分配问题,所以长效机制包括很多内容,而这些长效机制什么时候出来?这些长效机制怎么配合?
到现在我个人感觉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在研究,所以我在内部呼吁,尽快建立一个确立长效机制的房地产统筹研究小组,可以由住房建设部挂帅,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几个部门共同研究,一项项政策怎么出,目标就是长效机制,眼前有的是短期效应,但是每一项短期效应不能违背长效机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绝对不能这么干。
谁欠债谁还,中央坚决不兜底
这样才能彻底打破道德风险,打破市场上不正确的幻想。
我认为存量风险怎么办?已经看到的已经发生的四个原则:
第一,止血原则。因为法规不健全而产生的风险,尽快完成法规进行整顿,堵住漏洞,边立规矩,边化风险。坚决做到存量风险只减不增,比如说P2P,马上停下来了,不让它乱七八糟的干了,比如说地方债,比如说网络贷,比如说大资管,现在纷纷在出文件,或者是出政策规定,这叫止血原则。
第二,共担原则。产生的损失谁欠债谁还,中央坚决不兜底,万里长城决不能退后一步。不能出现一个缺口。这个我们1997年处理金融风险很有经验,你如果说中央政府给钱,那就没完没了,整个社会就道德风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说,一定要教训市场,教训老百姓,教训地方政府,教训金融机构,谁欠钱谁还,还不了卖东西也要还,让他家破人亡也得还,中央绝对不能拿纳税人的钱帮他还钱,没门。
老百姓都很明白,金融机构关闭,根据什么什么法资不抵债,依法决定关闭。最后一段,本公司欠的个人债务,待公司清算以后,全额偿还。一般的公告,全国千篇一律,都是这样写。有一次在某个领导的主持下,偶然出了个文件,这个公司根据什么什么法,依法决定关闭,最后一段该公司签的个人合法债务,待公司清算后,依法偿还。马上传到武汉,武汉的老百姓马上游行,大热天游行中不小心一个老人脑梗,最后抬起来还是游行。
我说绝对不能动手,这是国家管的机构,欠老百姓钱不还,最多出警察,警察不够出动武警,维持秩序,但绝对不能动手,然后北京赶紧开会,说怎么办?我说最后一句话,该公司的欠的个人合法本息,待公司清算后,原来写的依法偿还改成全额偿还,老百姓马上明白,中央银行肯定还钱,你把这个传真赶紧传到武汉马路上,武汉马上就安定下来,中国老百姓太明白了,这个钱肯定还我。
当然我们也有原则,我们不管这个事了,我们再处理农村合作社,很多的高息揽储、非法集资,有的本金进去,早就把本金赚回来了,最后把他关了,关了老百姓要闹,要还利息,没门。按同期银行利息给,如果你要闹,对不起,出动警察维持秩序,对不起你不能乱闹,你本来就是不应该的,银行在这儿,你不去银行存钱。到那个地方,你不知道啥机构,你去存钱,何况几年来你本金都已经收回来了,还不是利息问题,有的做工作能省本金就省本金,有的利息就免了,给本金,本金九折,九五折。想尽办法省钱,省谁的钱?省中央银行的钱,省国家的钱,省老百姓的钱。
谁的孩子谁抱,还不了卖东西,你也不准借钱,这样才能彻底打破道德风险,打破市场上不正确的幻想。
第三,成本原则。针对地方巨额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为了降低利息成本,又是化解增量风险,又是化解存量风险,那怎么办呢?债转股,债券置换,这已经在做了,把长期债券变成短期债券,把地方债券变成中央债券,中央债券成本利率很低的,这一下子省了不少钱。
第四,时间原则。我认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6%点几到7%的增长还是可以的。我认为如果能够保持5%,5.5%,6%的增长是绝对的高增长,高增长意味着有收入,包括财政有收入,因此从全局看,我们只要把新的债务成本压在一定的低谷以下,比如说压在6.5%到6%的增长,压在6以下利息成本,从长期看,我们就具备稳定的还债能力,这就可以慢慢化解风险,存量风险存量化,增量风险想办法控,慢慢的化解风险。